网站首页 > 无锡新闻> 文章内容

家乡变化太大 游子重游无锡感慨万千

※发布时间:2017-6-15 19:19:5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昨天,受邀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无锡籍嘉宾分多参观考察了家乡的部分景点。无锡博物院、薛福成故居、东林书院……这些客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看到动情处,不少人会时不时冒出一两句无锡乡音。昨天,受邀参加江苏发展大会的无锡籍嘉宾分多参观考察了家乡的部分景点。无锡博物院、薛福成故居、东林书院……这些客都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看到动情处,不少人会时不时冒出一两句无锡乡音。

  无锡博物院中区负一层,“一城风情百代故事——云薖园、无锡博物院旧藏老照片展”一下子吸引了嘉宾们的目光。梅园即景、蠡园水亭、黄埠墩、江南名园之寄畅园、惠山古刹听松赏杏、惠山古镇人杰地灵坊、鼋头渚、太湖三山帆影点点等一幅幅旧时无锡景入目入心。

  “想起小时候了吧?”“是啊,这些照片亲切得不行,这是80年代的中山,我家就在附近。”一旁的无锡博物院旧藏老照片展上,建国后无锡城市建设的缩影勾起了中国日副总编辑孙尚武跟上海歌剧院首席女中音王维倩的回忆。王维倩1989年离开无锡赴外地求学,原来她就住在西河头,陆定一故居的旁边。

  来到博物院西区三楼的“泥塑雅韵”“紫玉金砂”展厅,嘉宾们盯着展柜内的大阿福看了又看。“这是复制品还是原件?”“是原件,距今有四五百年的历史了,还保存完好。”“那太珍贵了。”

  走进故居内的锡绣工作室,嘉宾们开了眼界。绣娘胡晔新正把一缕丝线股,她在绣的是无锡著名画家顾青蛟的作品,表现的是古代工匠做紫砂壶的情景。“现在的年轻人没人愿意干这个咯。”“这是苏绣吧?”听了解说,嘉宾们才知道,无锡是苏绣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无锡精微绣是双面的,绣幅小而境界大,有“寸人豆马”之誉,是刺绣中最难的一种。

  从锡绣工作室出来,全国政协委员、研祥高科控股集团董事局陈志列直言“很震撼”。陈志列11岁随父母从沈阳回到老家无锡,15岁离开,虽然在无锡生活的时间不长,但有关故乡的记忆始终清晰。“我住在大娄巷54号,离三凤桥很近,经常去那儿吃饭,家附近还有一个湖光馆。”这次回来,陈志列买了惠山泥人、宜兴紫

  砂跟苏绣,“就是喜欢”。陈志列感叹,无锡有着深厚的工商文化底蕴,当今的无锡人也在走着一条实业报国之。令陈志列的是,不管过去还是现在,有家国情怀的实业家很多。

  参观完薛福成故居,亚高达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坚久久不能平静。吴坚的母亲是无锡人,她出生在上海,经常来无锡,她的工厂在这里。吴坚天南海北做生意,朋友分布在五湖四海,她一遍遍地强调,“我会去宣传,让更多人了解无锡。”

  还没进东林书院的大门,孙尚武已经迫不及待让同行者帮他在书院对面的“无锡第一女子中学”一处校门前留影了。孙尚武初中毕业于原十一中即现在的无锡第一女子中学,他从小就听老师跟他们讲东林书院的故事,讲东林党人的。徜徉在千年古书院里,听着一处处匾额、楹联和建筑的介绍,嘉宾们不停拍照,感受着东林先贤们的思想激荡,接受着一次洗礼。

  人群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总是紧跟在员的身边,生怕错过一字一句。这位老者就是古稀之年的徐滇庆,西安大略大学终身教授、孙冶方经济学获得者。徐滇庆出生在昆明,所以他的名字中有“滇”字,但他从小在无锡长大,也经常回无锡。徐滇庆的老家在谈渡桥,如今,“谈渡桥”成了无锡地铁1号线的一个站点。“我的家乡变化太大了,以致我再好的想象能力,都没能想到。”徐滇庆一次次回来,一次次感受着家乡的繁华,直叹“无锡越来越漂亮了”。

  徐滇庆的五世祖是无锡清末女诗人章婉仪,他的身上也遗留了祖先的书香因子。在他看来,东林书院是至高无上的地方,是天下读书人的寄托。有感于东林先贤关心国事,敢于承担,真理,不怕,讲真话的,徐滇庆觉得,东林书院堪比“中华民族的脊梁”,东林先贤们则是“读书人终身学习的楷模”。

  每次回来,徐滇庆最难忘的是一碗家乡的面。他跟家乡的朋友们说,吃饭不要去五星级酒店,就去这些民间小吃的地方,一碗面加上小笼包,最好不过了。

  游览鼋头渚和惠山古镇时,无锡商会会长、贝达国际集团董事长张钟达和新金山中文学校校务委员会孙浩良一直不停在用无锡话交流。两人都是土生土长的无锡人,又都在开辟事业,“在经常见面”,所以共同话题很多。此前两人一起讨论选择哪条线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山水寻根”,他们一致认为,“到无锡,就是看太湖,逛古镇啊。”

  在鼋头渚经过横云饭店时,张钟达激动地说,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在这里吃过饭。他说起无锡来滔滔不绝,任何一个旁观者都会被他的打动。今年70岁的张钟达尽管已在国外生活了20多年,然而乡音始终未改,接受采访时说着一口“锡普”。他笑言,自己有时候说普通话因为口音太重,别人都听不懂,还没有说英文来得清楚。

  “我对惠山情有独钟”,从夹城里走出来的孙浩良一来到锡惠名胜区,就打开了话匣子。“我在一家华文每个星期都写专栏,笔名就是‘惠山’,我的老母亲也姓‘惠’”,说到这句话时,孙浩良的眼睛红了。“山水依旧,我们都已经老了”,从6岁离开无锡,30年前去,他离开无锡已经太久了。小时候,他常常到惠山来玩,“那时还从围墙的洞洞里钻进去过”。他回忆,那时的惠山特别清静,应了乾隆那句“唯惠山幽雅娴静”的题字,“我还记得以前惠山有条街两边摆满了泥人,放在外面自然晾干。”

  美国国际商会会长、Syn-chrogenix公司副首席药政科学家陶亮风也是正无锡人。小时候家住在崇宁,后来搬到大娄巷,后期又搬到南门。1979年他离开家乡到外地读书,1990年前往美国。“以前也回来过,但都是开会、对接项目,每次行程都很匆忙,这次公私兼顾,要在无锡待两个星期,终于有时间好好走一走看一看。”

  陶亮风说,他前天特意花了半天时间,在崇宁、大娄巷、南禅寺一带逛逛,“小娄巷还在,不能进去看,其他地方有的老建筑还在。”他告诉记者,自己96岁的老父亲目前就住在无锡的家里,“他94岁时还骑车出去买豆浆,身体很好。”

  国家女子举重队总教练王国新说自己早在两个月前,就自己开着车沿着太湖转悠了一圈,“马山、贡湖湾都去过了,风景好得很。”这次发展大会,他又提前回到无锡,没有住酒店,而是住在无锡自己的房子里,“当然住在家里啊,好多人等着跟我聊天、拉家常呢。”

  这次回家,乡贤们都对家乡的美食念念不忘。张钟达说特别想吃无锡的红烧肉,昨天中午跟记者聊天时,他说“到现在还没吃到红烧肉哩。”陶亮风最爱的则是小笼包、馄饨和酸辣汤,而且已经在逛街时尝到了。

  1989年,张钟达离开无锡去做生意,如今已成为无锡商会的会长。“的无锡人已经超过5000人了,大家共同的特点就是热爱家乡。无锡人如今在当地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无锡代表团去交流,当地主流用头版大篇幅报道。”

  他表示自己如今致力于推动无锡和的经济文化交流,把跟家乡的联系放在首位,近几年跟家乡的互动频繁,锡商大会、佛教论坛都赶回来参加。去年他给惠山区带来一个1500万元的特种车投资项目,目前已经开工。这次回来,他带来了自己主编的《梦无锡情》一书的第二稿,“第一稿写了220页,第二稿已经扩充为320页,包含了1100多张照片,描写无锡人在的创业历程,带来侨胞的问候和希望。”

  孙浩良在从事中文教育工作,担任新金山中文学校校务委员会,这所学校已经有5000名学生。“我教中文,一是向世界推广中国文化,二是希望侨二代不要忘根,不要忘记自己是无锡人。”同时,他也致力于促进澳中两国文化教育交流,与东林中学、连元街小学结成姊妹学校,每年都带团来回访问。

  推荐: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